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中国环境】最新研究!我国近30年来鱼类汞含量显著下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30      【字号:

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之一,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的水生生物逐级传输到高营养级的水生生物体内。最新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鱼类汞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科研人员系统整理归纳国外权威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数据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人为大气汞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据估算,自1850年工业革命至1950年的10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大气汞排放量累计高达20多万吨,同期我国汞排放量几乎可忽略不计。从1850年至2014年的164年间,全球大气汞排放累计高达35.2万吨, 而我国仅约1.6万吨(且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排放的),不足全球排放量的6%,同期北美和欧洲地区排放贡献超过全球排放量的50%。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人员利用数据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1980年-2014年期间共计35464个鱼类样本数据,包括采样年份、研究地点、鱼类类型、鱼类种群/样本数量、鱼肉汞含量、摄食习惯等综合信息,建立了中国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总汞浓度的全国数据库,为系统揭示中国的鱼类汞污染风险时空分布特征,探明背后的控制机理奠定了关键基础。

研究表明,从1980年到2014年的30多年间,我国大气汞排放量在逐年持续增加,然而,鱼类汞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0.196 mg/kg下降至2014年的0.054 mg/kg,降幅超过70%,平均每五年鱼体内汞含量减少0.024 mg/kg。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后认为,这主要与过度捕捞和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的生长周期缩短,食物链营养级下降及鱼类生长快速等因素有关。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社会系统对自然系统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二者的耦合研究对国际汞公约履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汞污染防治问题是极其复杂和充满争议的全球性环境热点议题。”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张华研究员说,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度捕捞得以严格遏制,生态系统平衡进一步恢复,未来中国的鱼类汞含量可能会随食物链营养级增长、生长周期增加等因素而有所上升,但总体有望保持在安全水平,在生态保护与居民汞暴露风险管控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汞污染防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该结果是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拉玛尔大学、挪威水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Eco-Environment & Health》(EEH)上。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环境》 (2022-06-28)|(作者 温笑寒)

原文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986845